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国内外专家纵论“植物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8-9 10:34: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老师问:“土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答:“商店”;老师问:“棉花从哪来?”学生答:“羊身上”……这不是笑话,这是在苏格兰实实在在发生的对话。因为缺乏对植物的基本了解,这些常识居然成了年轻一代的“谜题”。没有了解,遑论尊重和发展?7月23日,当国际植物园联盟斯蒂芬-布莱克摩尔举出这样的例子时,植物学大会深圳论坛的现场一片静默。

  当天,红树林基金会联席会长、深圳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理事会、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王石,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首席科学家、华大基因董事长、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汪建,国际植物学会与菌物学会联合会大卫-马伯利,国际植物园联盟斯蒂芬-布莱克摩尔,围绕“植物的力量:整合植物科学与社会,共建绿色永续地球”这一主题,展开了专题和探讨。

  谈及自己与植物的不解之缘,王石说:“我非常热爱植物,这源于我的父亲,他特别喜欢伺弄花草。我家兄弟姐妹8个,与花花草草共处一室,虽然拥挤,但也培养出对于植物的浓厚兴趣和感情。”正是出于热爱,王石界各地旅行时,会将参观植物园作为重要的一项安排。王石认为,本次植物学大会的最大意义之一,也在于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植物、爱上植物,“热爱是一切的起点”。

  王石向听众讲述自己三年前的一次植物园之旅。“那是在英国的‘消失的植物园’。这个植物园初建于100多年前,后来消失了,如今又重新建造开园。”王石认为,植物园的这种“失而复得”,体现了人类对于植物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从挥霍到珍惜的过程。

  失去过才懂得珍惜。然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自然。国际植物园联盟斯蒂芬-布莱克摩尔举了本文开头所提及的例子,说明现在关于植物、关于自然的教育是多么迫在眉睫。“我们在致力于植物相关的教育项目,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植物。我们发现,哪怕是自己亲手种出几个胡萝卜,也能让孩子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让人类与自然发生紧密的联系,我们未来的年轻人,才能关注环保和生态。”

  布莱克摩尔还特别提到深圳的仙湖植物园。“2005年我来深圳时,拍了一张仙湖植物园的照片。我非常高兴地发现,很多学校的孩子在那里学习植物知识,将那里作为自然教育的。我觉得深圳这一点,做得特别棒!”布莱克摩尔希望更多的植物园,能够承担起科普和自然教育的责任,为孩子们埋下热爱植物的种子。

  国际植物学会与菌物学会联合会大卫-马伯利犀利地指出:“我们要尊重植物,是要通过对植物的种植和学习去体现这种尊重。”在马伯利看来,对植物的重视甚至关乎人类的未来。他说:“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为人类未来的提供更多安全的食物,而植物是我们食物的根本。只有致力于植物的研究,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质量提升,人类的未来才有保障。”

  那么,如何让植物“面向未来”?华大基因董事长、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汪建透露,华大基因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植物的基因。他表示,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自于四种植物,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土豆。而华大基因已经研究了大部分植物的基因。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通过基因工程,让植物的样态发生变化。

  说起争论颇大的“转基因”,汪建表示:“转基因技术已经落后,未来的趋势是‘生物合成’。”人类在尊重植物的同时,也在通过科技手段,让植物发挥更多的效用,“为我所用”。

  在普通百姓看来,高科技的未来似乎遥不可及,但关注植物绝不是“与我无关”的事情。汪建表示:“每个人就从做起吧。比如,把更多的植物请进自己的室内,室内室外化,大家都这样做,就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PM2.5,这是最实实在在的。”

  王石则,中国的植物园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他念念不忘的,是在英国看到的一处建在废弃矿坑上的植物园。“现在的植物园更多地关注环保和低碳经济。这种建在废弃矿坑上的植物园,对于环保更具意义。中国的植物园可以借鉴,让废弃的、被工业的地方重归自然”。(记者 吴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