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潮流时尚> 文章内容

中国男人的斜挎包为什么这么丑

※发布时间:2021-7-10 23:45: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中国男人的斜挎包为什么这么丑|大象公会 中国男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未必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卷土

  走在中国街头,总有机会见到各种毫无美感的画面。除了丑陋的广告牌、有「比基尼」之称的白背心,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将小型单肩包斜挎佩带,是中国老男人居家旅行的专利。在电影中,斜挎包已成为塑造土气形象的重要元素:

  提车选日子

  早期的斜挎包军事色彩浓厚,雏形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斜挎包出现于十六世纪,但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搭配,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

  公元前二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将军盖乌斯的,一种称为Sarcina 的装备出现在罗团中。这个奇怪的装备由一根杆子和它支撑的煮锅、斗篷、斧子和一种称为Loculus 的皮包组成,用于增加单兵的机动性。

  到十七世纪,这种包以斜挎包的形象再次大量装备在欧洲士兵身上,用于盛放口粮和弹药。此时它已经被称为Haversack 或Satchel,材质也变成了帆布,成为此后步兵的常见装备。

  在中世纪,欧洲男性和女性都普遍使用绑在腰上的布袋。从十五世纪到第一次工业完成前,布袋开始被女性隐藏在巨大裙撑中,足以放置随身用品。男性也可以将随身小物件装马裤或腰包中,并不需要其他包袋。

  ▍女性将布袋贴身系在腰间,从裙撑的开缝拿取里面的零钱、梳子、香盒等随身物品。在英国作家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朋友玛丽安甚至从裙撑里掏出了一小瓶杜松子酒。

  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由于铁和跨洋航运的普及,普通人的长途旅行成为可能,具有锁、内胆和钥匙的现代行李箱应运而生。

  ▍设计于19 世纪的易威登竖式衣柜旅行箱。以奢侈箱包被中国人熟知的爱马仕和易威登,正是这时投入到箱包行业。

  同时,欧洲女性摆脱了巨大的裙撑,手包开始成为最普遍的日常配饰,男性则用上了手提箱和公文包,但斜挎包并未因此开始流行。

  ▍1935 年的费雯丽。二战开始后,女性手包受到军工设计影响而更注重实用性,同时出现了肩带。

  1860 年代南北战争后,美国邮递员率先开始使用大型斜挎包,以便减少送信时的往返次数,并在19 世纪晚期迅速推广到了全世界的邮政行业。

  ▍顺时针依次为英国邮递员、邮递员、美国邮递员、法国邮递员。根据当时的美国邮政资费,邮寄一个孩子的费用实际上要低于铁费用,于是出现了数起邮寄孩子的案件。1920 年6 月13 日,美国邮政署正式邮寄儿童。

  欧美的这种斜挎包,因此被称为邮差包(messenger bag)。由于实用性太过明确,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前,长期是邮差、报童等体力劳动行业的专利。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长途出行时使用最广泛的仍然是包袱。即便邮政行业,也仅有少数租界城市能配备西式邮差包,多数地方只能采用挑子、布袋等原始工具。

  对于日常着装,风气渐开的中国富人热衷于西装革履,配饰也偏好公文包和手包,几乎与欧美保持同步。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描述:我每逢外出,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服,领带上插着钻石别针,袖上是钻石袖扣,手上是钻石戒指,手提「文明棍」,戴着蔡司眼镜

  20 世纪40 年代末,伴随着内战的节节胜利,解放军在各地建立了军事管理委员会,成为实质上的行政机构。

  长达四年的军事管制,及大量转业到地方的军人,极大促进了包括挎包在内的军队着装的社会化,以至于一度「非现役军人穿着军服」。

  1953 年,新中国成立4 年后,一位由京抵沪的干部发现,已经解放了四年的上海,以旗袍、西服为代表的服饰仍然广受欢迎。

  起初,对此并无意见,1956 年社会主义完成后,为显示新社会的新气象,还一度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1956 年,在「人人穿花衣裳」的号召下,苏联女装「布拉吉(俄语意为连衣裙)」开始流行,中苏后改称连衣裙。

  从运动开始,建国初期仍广泛存在的手包、西服、高跟鞋等着装饰品,逐渐被认为代表了资产阶级审美。中苏关系破裂后,一度流行的苏式连衣裙、大衣,也成了修正主义的代名词。

  三年困难时期提倡的「艰苦朴素」,让旧式审美进一步式微。与此同时,军队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力,则随着而不断增强。

  运动结束后,为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中国将大量军人派驻到各行业成立部门。从1962 年11 月到次年9 月,即派驻了8.5 万转业军官进入商业部门开展工作。

  开始后,此前从不以军装露面的,身着六五式军服先后八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三百多万。

  最早的很多出身于军人和干部家庭,穿上父辈的军服、背上军挎包,以示自己是血统纯正的「红色人」。

  旧军装显然无法满足数量如此庞大的的需求,抢夺军帽、军挎包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仿制军服和仿制军挎包也开始出现,与军帽、军用水壶等一同成为了全国的普遍装束。

  在背上仿制挎包的同时,也大肆开展「消灭奇装异服」运动,尤其热衷于在大街上穿超短裙的女性。

  在上海长宁区的一次活动中,一位被穿超短裙的女工反诘称是因为布票发得少;在西郊公园发现女青年穿着「奇特」的,反被其海军军官男友。

  据上海服装鞋帽公司在闹市区观察统计,1975 年穿超短裙的女性比例达16%,远超1973 年的2%~3%。

  虽然运动了挫折,但随着1969 年中苏关系紧张而开展「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学军」和「拉练」,代表立场的军挎包已经不再局限卫兵群体,已经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国各地。

  初期,军便服已经与工服、由中山装而成的「毛装」并称「老三装」,背军挎包的潮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与搪瓷茶缸、口琴等一样,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八十年代末期,在经商大潮下涌现了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主,开始穿上西服、拿上大哥大,这一形象成为当代大量中国男人的审美雏形。

  随着港台箱包制造业进入中国,与世界背包时尚数十年的中国人重新与世界接轨。然而,在面对世界通行的各式单肩包时,中国男人毅然选择他们自幼最为熟悉的斜挎,并传承至今。

  世界主流的可斜挎男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装有背带的长方形皮包,最初源于20 世纪50 年代学生校服中的佩包schoolboy satchel,由传统公文包改良而成,兼顾得体和实用性。

  另一种则是以帆布或化纤为面料的运动型邮差包,它源于1980 年代,由一家名为Timbuk2 的包袋制造商在传统邮差包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最初针对自行车爱好者,逐步流行为普通人的日常用包。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包体较大,形状大致为长方体,因此与人体比例较为协调,不会使背包者显得体态古怪。

  此外,包的也很重要。与中国男人热衷将所有包都背到身前不同,国外普遍习惯单肩背包,即便斜挎,也要将包背在身旁或身后。

  在中国在网络上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以前,「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长期多发于国内各个地区。自2005 年起,多次部署专项斗争全力打击。直至今年,辽宁、广东等多地依然开展了专项行动。

  由于「两抢一盗」的多发,包括司法部《两抢一盗防范手册》在内的大量安全防范手册都明确:「挎包要斜挎」「尽量将背包、挎包放在胸前」「将包紧贴的腹部最安全」等。

  随着世界奢侈品行业的主力消费市场由日本转向中国,尤其是中国二三线城市,各大奢侈品箱包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老男人专款小挎包。中国老男人引领世界时尚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