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剧作家赵葆华赴现场采访,担当起创作这个题材的任务。为了写好这部新作,到市供排水集团、水厂和监测中心去体验感受,采访各个行业的亲历者,终于完成了一部扎实的剧作。作为导演,我和编剧当初就决定不走灾难片的艺术线,不把艺术重心放在灾害的表现和渲染上。
我们将大爆炸、大污染、大停水,作为一个诱因,一个入口,由此展示滨江市人民群众在突发灾害来临之际,由惊到静再到奋起的情绪演进过程,展示全力配合执政者,相濡以沫,同心抗污染的过程。这是全片的情绪基调,情绪背景。在此基调之上,背景之前,着力描写几组人物关系:一是市委彭志强和供排水集团董事长柳致远的关系。他们昔日曾为同窗好友,现为并肩奋战的上下级。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判断,他们的性格和他们的情感与思绪,决定着这场特殊战争的与成败。这对人物关系,引领全剧的磅礴气势。二是监测员武小乐和柳青青,这对恋人在突发灾害来临之际,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傍,他们的和相互守望,引领全剧的深情旋律。还有柳致远和离异20年的前妻梅青因大停水重又聚首,以及柳青青见到生母梅青的恩恩怨怨与滨江市的命运扭结在一起。后两组人物关系旨在表现现实与历史的交叉,表现时代的人文演进,表现生活的多角度、度,防止直奔主题。让多重旋律组成丰富而雄浑的和弦。其他人物,如监测员吕天天与冯远、监测中心主任亮、汪大民、工人常大爷、民政干部柳叶子,一定要表现他们身上的职业气息和个性特征,这些人物构成社会的群体与氛围,是影片的底气和底色。
我们的艺术策略是将主旋律题材进行情书写。这种情感表现不是小儿小女过小桥的缠绵悱恻,而是大事件中的英雄情怀,在、奉献、的背后体现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壮美凄美,是一种崇高。这种情书写,来自剧中各个人物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珍视,对职责的感人坚守,弥漫成一种气势,是时代的气势。
对影片的影像风格,我们追求大气,努力营造大气势。画面上多用长镜头以气势贯通,不要唯美式构图,而要镜头语言的张力,不要常规化的风格,而求事件诸种的真实感,要生活质感,但不满足于原生态。注意营造意境与意蕴。既要大气磅礴又要意蕴丰盈,既要大开大合又要细节生动。动起来行云流水,静下来沉吟咏叹!我们要求演员表演要平实、细腻而又有内在的,既要有热度,有,但又要有。动与静结合,热与冷结合,反对夸张与矫情。
《悲喜松花江》已被国家列入迎接十七大展映的优秀国产影片,专家们看过影片后评价很高,认为影片以巧妙的手法透过突发事件展示了党和的执政能力,讴歌了生命的,但我仍然是揣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广大观众的评价。[我来说两句]相关新闻更多关于情感 时代的新闻相关推荐用户:匿名隐藏地址设为辩论话题*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小米的乱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