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刚生前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在劳累数天后,9月9日凌晨,城口县高观镇高望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何宜刚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定格在41岁。
曾经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就必须信守承诺。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1%的教育教学失败,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
——摘自何宜刚生前日记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
下午放学后,一批又一批家长涌向位于城口县高观镇的高望初级中学。他们面色凝重,有的掩面而泣。
家长越来越多,达到五六百人。
校园内,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正在进行——在劳累数天后,当天凌晨,高望初级中学的党总支书记、校长何宜刚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定格在41岁。
同事回忆,还原他生命最后几天
曾经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就必须信守承诺。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摘自何宜刚生前日记
从8月29日起,何宜刚就没停过:行政工作会、职工大会、学生报到、家长联席会……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加上操场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工地的诸多事宜,让他每天忙到深夜。
9月2日在食堂吃早餐时,何宜刚突然一阵眩晕,筷子滑落桌上,他试图去捡,却动弹不得,半小时后才稍微回过神来。高观卫生院医生建议他尽快去重庆主城的大医院检查。
“好说歹说他总算答应了,可出发一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学校。”副校长王立春回忆,“他说开学事情多,趁周末在城口检查算了。”
9月5日,周一,何宜刚返回学校,对同事们说检查结果“一切指标正常”。
从这天起,何宜刚就没回过家。一直在忙碌。
9月8日一大早,何宜刚的身影就出现在工地里,他发现堡坎旁一处基桩挖得有些深,便要求施工方当天必须完工,加固后再挖其他基桩。这一整天,他都在担心这堡坎会不会垮塌伤了学生。
晚上9点过,何宜刚像往常那样和教导主任陈昌品一起巡查学生寝室后,回宿舍休息。
陈昌品没想到,他竟是何宜刚生前见过的最后一人!
9月9日早晨,有老师发现,何宜刚倒在宿舍的床上,已没了呼吸。
法医推测其去世时间是9日凌晨零点至2点,并初步推测死因是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突发。
监控显示,8日晚9点45分,何宜刚在教师宿舍楼道上接了个电话。
“电话是我打的。”何宜刚的妻子李云清流着泪告诉记者,“他平时都住在学校,周末才回家。我告诉他,我准备了他最喜欢吃的老黄瓜炒青辣子,还买了鸡……”
副校长李文才回忆,当晚10点,他曾接到何宜刚的电话,要他一定筹备好毕业班工作会。
2分钟后,何宜刚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条信息。“短信里给我说了两件事。”校办公室主任邹兴平回忆,“一是说下周一要走访学校的贫困生。二是埋怨我不该将他推荐到市里参评全市乡村少年宫优秀负责人,该把机会留给年轻教师。”
“学校教师宿舍紧张,为让外来老师都有寝室,何校长一直和我挤一个狭小的套间。”学校工会主席张瑞华说,何宜刚选了条件最差的房间,靠近锅炉,在顶楼朝西方向,夏天很热,“8号那晚我请假没住在学校,否则,何校长也不会……”
直到9月12日,王立春才从城口县人民医院医生田渝那儿得知,何宜刚去拿检查结果时,田渝就告诉他“心脏有严重问题,必须马上去重庆主城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何宜刚说“这几天忙完了再去”,但他隐瞒了实情,对所有人,包括他妻子,说的却是“一切指标正常”。
从学习到生活,他像父亲一样帮了多少山里孩子,没人数得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1%的教育教学失败,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
——摘自何宜刚生前日记
何宜刚去世的消息,很快在城口县教育系统,在他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朋友圈中传开了。
“他就像我父亲。”今年考入城口县职中的王井平接受采访时泣不成声。
王井平家住东安乡兴田村,父母多病,家庭异常贫困。
“从2014年起,何校长就经常来家访,还请电工将我家老化裸露的电线全部换了。”王井平说,这两年,何校长前前后后拿了好几千元帮助她和她的家庭。
“他去世前一天,还在跟我说王井平的学费问题。”王井平以前的班主任王克江告诉记者,“他说关爱要继续,让我抽空去趟职中,请校方减免这孩子每年6000元的学费。如果不成,这学费,他来想办法。”
“仅仅在我们村,何校长就帮助了好几个学生。”王井平说。但她不知道其他孩子的姓名,其他老师也不知道。
但在何宜刚留下的日记中,记者看到了这些名字:田秋、田琼、刘代琼……有的,是中小学生;有的,是附近的贫困村民。
在对村民刘代琼一家的帮扶笔记中,他这样写道:“已请工匠加装玻璃窗,下一步要整修出行道路,改善生活环境。靠什么产业脱贫——党参?玄参?”
“我知道他资助了一些人,但具体情况不清楚。”李云清说,丈夫还发动朋友一起来做这事,但到底是哪些朋友,帮助了多少家庭,她也不清楚。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深处,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全市最难啃的“硬骨头”。多年来,山民们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同样在贫困中长大的何宜刚,对这些学生怀有特殊的感情。
陈昌品记得,有次巡查学生寝室时,何宜刚对他说:“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父母和家庭不能给予的教育和爱,我们要在学校给他们补上。”
2003年,何宜刚还在城口县修齐初级中学任数学老师和政教处主任时,就探索出一套农村学校寄宿制管理新模式,每年都会举办“新生生活技能大赛”。他像父亲一样教新入学的孩子们如何正确叠被子、刷牙、洗衣服,学会生活自理。还请女老师给女生讲生理期卫生知识,并从心理上辅导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那些年我们就住在学校附近,我正好下岗在家。他就不时把住校学生带回来,让我做饭给他们打牙祭。每次一来就二三十个孩子。”李云清说。
他十多年前的创新举措,有些至今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沿用
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让每位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不需要走出大山就能享受到老百姓所期盼的优质教育,这就是我心中的教育梦。
——摘自何宜刚生前日记
在何宜刚的遗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六七十本记得满满的工作笔记。另有几本日记,记着他摘抄的一些语句,涉及自身修养、教育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脱贫攻坚”“创新驱动”等内容。在每段摘抄后面,还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有300多条。
修齐初级中学副校长袁卫中回忆,何宜刚2003年时就结合山区学校实际,在全县创新开展“警民共建校园”活动,倡导随手捡垃圾的“弯腰行动”,他还推行学生自治管理,通过“临点行动”随时抽查学生是否违反他们自己制订的班规校规,使校园风气得到明显改善。
何宜刚十多年前的这些举措,有些至今仍在全县中小学校沿用。
2008年到高望初级中学任校长后,何宜刚又引入中干竞聘上岗机制,并提出“文化立校”,通过文化润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这所乡镇初级中学竟然跻身县内一流学校。
在课堂上,何宜刚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他提出的“分层异步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他教的班级,每次数学统一考试,成绩都在全县前三名。
“以前学几何时,觉得很抽象。当时又没有教学辅助工具,何老师就让我们带洋芋来上课,在课堂上切成各种形状,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何宜刚曾经的学生、高望初级中学语文老师林莉说,何老师多次告诉他们,“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不是观众”。现在,她又将这句话告诉她的学生。
在何宜刚留下的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是的,何宜刚短暂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他只是一片平凡的绿叶。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