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我假冒了十天情感博主治疗了一打寂寞芳心 VICE

※发布时间:2018-4-23 21:56: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我决心成为情感顾问的契机在于我不怎么睡觉,恰恰大多数找我倾解的人都是在凌晨一点之后 —— 想来也是,谁会在大白天矫揉造作?起初,我只是好心安抚失恋的朋友,聊天内容仅限于分析前因后果,说说笑话,尽量让倾诉者的心情好一点。谁知道被我安慰的人都觉得效果甚好,其中有一个还将我推荐给了朋友,于是我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业余的情感顾问。

  我对情感问题没有任何学术层面的认知,纯粹是本着自己肤浅的价值观去操作。工作中,我一般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寻诊的清一色是女性。这些女生普遍没有选择熟悉的人去倾诉这样的话题,她们大多有自己的顾虑,要么是觉得会打扰到朋友,要么是觉得身边人多少会有失公允,有人觉得不想说,还有人是需要我扮演男朋友的角色去跟她追根溯源,重新排演分手的每一个镜头来分析对错。

  在这些关系中,我是跳脱出来的,很多情况在我看来其实简单明了,只要当事人能当面说清楚就行,但就是没人愿意放下自尊去找对方解决。相反,每个人都在等着对方的回答,每个人都想在关系里处于主动,说白了,都想赢。可越是这样,关系就越是搅成了一团烂糊。

  “客户” 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从离异的到上初中的,白领占大多数,她们的共性是不会给我微博点赞,而是通过后台悄摸地私聊。

  离异的我没法安慰,毕竟我还没经历过婚姻的坟墓,她就已经炸坟了:老公包了小三,让她感到婚姻无望。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在看待情感问题时已经相当成熟,她对自己感情的细枝末节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淡淡接受了结局,找我不过是想找个人聊天解闷而已。我没有任何方式去帮她答疑解惑,毕竟她处对象的时候我连姑娘的手都没牵过,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给她推首邓丽君的歌,有一搭没一搭,共同回味时代经典。

  真正让我费心的还是初入社会准备跳进中产阶级漩涡的都市丽人们。第一个正式的 “病患” 是一个刚跟男朋友分手的女生,她的生活看上去很精致,恋爱起来也十分隐蔽 —— 除了自己,没人知道她有男朋友。而分手的原因在于,她在和男朋友争吵的过程中说了一些伤人的话,被对方拉黑,可她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他,向他道歉。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寻常的 “分手后悔” 案例,我惊讶于如此高冷的女生竟然会一次次主动联系将自己拉黑的男友。后来通过和她聊天,我意识到我的判断出错了,这位女生不在于有多爱,而是不相信自己在分手时说出了那些的话。本质上讲,痛点在于分手的时候没能 well behave,她不想成为 “的人”,只是希望通过前男友的原谅来让她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慰藉。对于复合这事儿,我看出她实际上并没有特别的兴趣。

  总结起来她是一位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会站在自己的维度去看待整个分手事件。可喜的是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能清楚地认识到 ABCDE 都可以成为她的前男友,但她只能是她自己。所以,我只是讲了几件开心的事情,梳理了一下来龙去脉,在获得前男友的原谅之后,姑娘就开开心心出国度假去了。

  相较于她,更多的是一些 “不聪明” 的人着通过复合一段感情来弥补自己所犯的错。我曾经是这些愚蠢的人之一,能理解这种认知,所以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聊天时运用的情感金句是:“一个错误和一个错误的叠加,不是两个错误,而是无穷无尽的错误。”

  这句来源于我朋友的话适用于任何的感情。作为一个情感顾问,我不得不感叹这些 “金句” 的必要性,虽然它们显而易见都是些废话,但真正在交流之中却极其管用。通常,跟一个感情失意的人聊天就像赶去一场大家都已醉酒的局,正常的语言逻辑行不通,直接说些浓缩精炼的 “名言”,指不定就能点醒他。

  我用不同的风格和他们交流,一人分饰涂磊、陆琪、黄菡、乐嘉。比如和第七个 “病患” 的交流中我全程扮演的是涂磊,希望用 “家长式” 的语言风格来强化疗效。这位女生是一位大一的学妹,喜欢上了一位已经有女朋友的大四师兄。师兄听起来是个把妹高手,认识没两天就管学妹叫宝贝。

  我当然不能骂这个师兄是个混蛋,虽然我相信学妹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也无法告诉学妹喜欢上这个人是件错误的事情,她来找我的真正动机是想弄明白一个三角恋当中亘古不变的答案:你爱我还是~她?

  师兄是不可能和女朋友分手的,在她向我倾诉的时候我已经明白,师兄不过是想通过撩她这件事来获得一些奇怪的满足感,对于一个即将毕业一无所有的男生来说这是一件虽不太但并不离奇的事情。

  我问了他们聊天的频次,方式,以及时间,并且手绘了一张聊天热点图。根据这个,我让她两天别理会这个师兄。本来期望这两天的时间里面她能领会到,原来生活没有这个人出现也是一样的,同时她的师兄在撩了两天无果之后肯定会冷却下来,意识到这个小师妹还是有脾气的。没想到最后还是失败了 —— 欲擒故纵一天半,被打回原形,火又燎了原。

  我尊重和支持她的回应并且很感谢这位小学妹,她让我明白感情这件事就是愿打愿挨,哪怕有些感情越过的边境我们走过爱的禁区还是会有人乐此不疲。说白了,人都是寂寞的生物,这世界上多了一个人关心自己,哄着自己,哪怕当他行骗,有谁愿意出来?

  失败是情感疗程的常态,的人说一万句也顶不了让她伤心的人说一句。印象最深刻的失败案例是个典型的暗恋故事,女生的情感问题在于喜欢一个男生却不知道怎么开口。而在她复述的过程中,男生的信息只言片语,剩下全是自己的心历程,这让我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

  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她论证推敲男生是否会喜欢她,那种感觉就是考完试你最好的朋友来找你对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你明知道她的答案是错的,可是这十五分对她真的很重要,于是你不得不去帮她论证这一步可以得分,那一步也可以得分。其实你心里早就明白,阅卷老师只会无情地给一个0分。

  成为情感顾问这十天对我来说是新的认知,每一段感情中都有共性,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爱情与众不同。拥有情感问题的一般来说都是个人而不是一对。如果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有相同的困扰,那早晚都会和好,而一个人的问题,遗憾地说,都是庸人自扰。所谓的情感顾问,其真正意义不过在于倾听,从而扮演关系中另一个人扮演不了的角色。

  从宏观角度分析,从我这十天经验里得出的答案是的:在快消时代对待感情的态度就应该像对待快消品一样 —— 各取所需,不欢就散。真正在情爱里的赢家都或多或少地践行着这个,那些的都是吃了 old school 的苦。

  除去收费的顾问,没人乐意听人抱怨,哪怕是最好的朋友,等你说到兴起也只能一个劲儿劝你喝两杯来堵你的嘴。不值得,全靠硬找乐。我现在打心底网上那些知名情感博主,保持这么高产实在是不容易,要么是生病的人多了,要么爱凑热闹的都钻一块儿了。

  也许根本就不需要有情感顾问去鼓励或帮助任何人的感情生活,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你看到别人在想办法鼓励你,事实上,这就是个证明你很平庸的信号。”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朋友们,不展开讲了,就这样吧。

  从4月16日(下周一)开始,我们将 4 天连播一部关于中国年轻一代漫画家的纪录片#漫界#。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漫画场景的纪录片。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漫画是当代年轻人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新一代的漫画家是为了什么而创作?他们是如何成长的,又了什么?当代漫画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漫界》通过讲述绿校与SC漫画、Cult青年的选择、Wild Things以及漫画家王、Dick Ng的经历,来梳理并展望2001-2018这一代中国漫画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