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患有白血病的小欣(化名)无法正常上学后,罗月敏定期家访,鼓励她,关心作业情况,还为她申请了每月1800元的重病儿童生活补贴;当发现疑似患有多动症的小华(化名)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罗月敏主动协调家长和学校,链接教师资源为小华“送教上门”,待小华情况稳定后继续上学……罗月敏是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南边社区儿童主任,也是社区2000多名儿童的“妈妈”,她的职责就是定期家访,主动及时“识别”困境儿童,并链接政策资源为他们提供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救助和服务。
近半年来,一批批儿童主任相继亮相广东基层社区,尽管他们在不同项目中有不同的称呼:“儿童福利主任”、“儿童福利督导员”、“儿童主任”等等,但都在最基层为儿童福利服务注入新力量。
据悉,2015年8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建立儿童福利主任队伍,解决儿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广东省民政厅自2015年9月以来,通过下发通知、加强培训、实地督查等方式督导推进试点建设。去年7月,举办了广东省儿童全面及服务体系提升试点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次培训,佛山市三水区、梅州市兴宁市、江门市江海区、肇庆市四会市被定为试点地区。
目前,4个试点共36个村(社区)设立了36个儿童之家、63名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基本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儿童福利服务人才队伍,为20925名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在江门市江海区,自推行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区财政每年安排70多万元为该区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医疗服务,全额资助除孤儿、低保家庭儿童以外的140多名残疾、重病、临界低保家庭儿童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购买社工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帮扶和参与儿童之家运营;安排专项工作补贴3.4万元支持儿童福利服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目前,已有14名儿童主任分布在区、3个街道、10个试点村(居)。记者了解到,这些儿童主任多由街道、村(居)民政干部兼任,在上任前还接受了专门培训,熟悉掌握工作职责和相关福利政策。
永明社区民政专干徐晓欣就是其中一名儿童主任。平日,徐晓欣和社工一同负责家访核查,一边把永明社区户籍儿童890人、流动儿童485人的基本信息录入“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完善江海区10个试点村(居)共5635名儿童的困境儿童数据库;一边为儿童建档,把符合条件的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每天放学后的“430学堂”、画画比赛、户外拓展,为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不幸患有脑瘫的幼儿小杰(化名)无法正常行走,一家四口只能靠小杰爸爸在酒楼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得知这一情况后,徐晓欣立即链接资源,不仅为小杰申请了残疾人康复救助、辅助器具和困境儿童生活补贴,还帮助他一家申请低收入家庭救助,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小芳(化名)一家是低保户,小芳爸爸因患有尿毒症无法工作,全家仅靠妈妈打散工为生。于是,徐晓欣定期家访给予小芳心理关怀,帮她申请困境家庭儿童生活补贴,并链接社工和社会资源,安排五邑大学志愿者每周上门为小芳作业。今年初,徐晓欣再次上门家访时,小芳爸爸忙不迭“点赞”:“以前小芳连到楼下玩都不敢,不善于和别人沟通,我们也很少接触其他家庭,现在女儿性格变活泼了,多亏了你们”。
佛山市三水区也是全国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之一。据悉,早在2014年,该区就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地区。自全面铺开“双试点”工作以来,三水区已建成1个区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8个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15个儿童之家。
而三水区目前共设9名区及镇(街)一级的儿童督导员和15名社区(村)一级的儿童主任。根据该区工作方案,每月,儿童主任需要家访辖区内儿童4人次,以便及时发现困境儿童;收集汇总辖区内儿童信息,建立档案数据库;在儿童之家定期开展活动;协助儿童获得福利服务等。
对此,三水区乐平镇南边社区居民的感受最为深刻。2016年,通过星光老人之家,该社区终于有了首个供儿童活动的室内场地。600平方米的“儿童之家”内摆放着小桌椅、电视机、儿童图书等,小型游乐场里有各种玩具,隔壁是书画创作室、手工室、音乐室,室外还有一个绿树成荫的儿童乐园。每周二到周日白天,这里的大门都为孩子们敞开。此外,该儿童之家还会邀请专业早教机构老师、社工、大学生志愿者来上课,举办专题兴趣班和亲子活动等。
当地居民石亚妹的两个孩子几乎每周都到儿童之家参加活动。“这个社区流动人口多,又几乎没有学习培训机构,放学放假了,小孩子满街跑,比较。有了儿童之家,我们家长都很放心,也不用再风吹日晒了。”她说。
据统计,2017年,三水区“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受惠儿童共9852人,其中享受各类补贴儿童596人。全区财政投入共511万元,其中发放各类困难儿童补贴386万元,当中重病儿童每人每月可获1800元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