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初,下了一天的雨夹雪。傍晚5点,纪录片《阿坝吻礼》摄制组在若尔盖包座原始森林的拍摄还没完全结束,但必须器材踏上返程。因为山里没有灯,都是悬崖峭壁,天黑前必须出去。
出发已经迟了,熟悉当地的藏族工作人员扎西开车一飞奔,陈希坐在副驾驶,心惊肉跳。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开出了森林。为了抄近,车子开上了茫茫草原。为避免车轮陷进泥潭里,驾驶员一直猛踩油门,车胎一冒着白烟,刚刚开到大上,就爆胎了。车上的人都后怕得一身冷汗。
这是陈希在四川藏区拍摄纪录片《阿坝吻礼》期间的日常。这部片子聚焦了5个家庭,从初夏到深秋,她从英国伦敦往返四川藏区三次,断断续续拍摄了四个多月,终于凑齐了片子所需要的基本素材。
因为已经移居英国,陈希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生活在伦敦。她给人的印象是话不多,很沉静,喜欢倾听,但只要讲起她拍摄的故事和主角,眼睛就会发光。她说,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和国际制片人,她要讲述的故事主角在中国。
因为2015年一次深入四川阿坝的采访,陈希和藏区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结识的几位朋友,至今还时常通过微信把阿坝的各种新闻资讯与远在英国的陈希分享。
一天,她接到阿坝州文广局的陈顺清发来的一幅照片。照片上,两个藏族男子在嘴对嘴地接吻。这是藏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她觉得有趣,有点像欧洲的礼仪,就围绕吻礼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找到了和吻礼有关的几位主角和家庭。
她觉得这是个好题材,有故事可挖,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决定为这个故事找一个受众广阔、有影响力的平台。经过多方努力,平台最终确定为BBC英国公司的中英文网站。在此之前,陈希和BBC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多年。
2008年春天,她还在国内做早新闻,一个月有三分之一时间要清晨4点钟到岗。虽然早新闻一直是台里的龙头节目,但她却对未来感到迷惘。因为觉得可以看到自己10年之后的样子,而她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
经过一年一边正常工作、一边复习英文的艰苦努力,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她咬着牙拿到了IELTS平均7.5分、GMAT700多分的成绩。她当时的选择为数不少,但最终去了英国。因为在她看来,英国是全球最富历史和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机构的聚集地。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到世界级去工作,哪怕只是实习。
陈希顺利拿到了伦敦商学院和卡斯商学院的MBA录取通知,但是工商管理硕士基本要读两年,每年学费高达3.5万英镑。权衡之下,自己可以负担得起的伦敦国王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专业成了她的最终选择。
到国王学院报到一个多月之后,她突然发现,学校前门正对着布什大厦的后门,这幢大厦就是BBC国际台的办公地点。她很兴奋,琢磨着找机会去这个近水楼台的圣地参观。
英国的普通硕士课程一般为期一年半,时间短,课业强度大,每周都要完成一篇3000字的论文和指定题目的课堂辩论。那时候除了繁重的课业,陈希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找各种实习机会,登陆各种招聘网站,看学校给的实习推荐,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到5个小时。
陈希回忆,入学那年的冬天,BBC举办了一次针对留学生的“认识英国”知识竞赛,比赛的优胜者可以获得进入BBC实习的机会。她毫不犹豫报了名。最终她赢了,并且是唯一的优胜者。
“大家都觉得是在蒙,其实下的多少功夫只有自己知道。从到英国读书那天起,我就没看过娱乐节目,只看英国的新闻和辩论节目。之前密集看过一阵子英国各种娱乐节目,也是因为工作涉及节目版权的需要。所以,机会可能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吧。”陈希说。
在BBC国际台实习的日子是从最基础的大量英中新闻编译做起的,还要做网站的后台编辑和原创新闻的采写。虽然辛苦,但在日常大量繁复的和编辑们的悉心指导下,陈希的水平提高很快。
去实习之前,陈希觉得自己是很有经验的编辑记者,进入那样一个多元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和眼界还是有些狭隘的,需要开阔思维去重新看世界。在这个纯粹的英语里工作,她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学着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去了解和融入英国社会。
当时英国对留学生的签证政策比较宽松,虽然BBC不提供工作签证,陈希硕士毕业之后,仍然申请到PSW(Post Study Work)签证,继续为BBC工作。
因为有留学背景,陈希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采访英国的明星和上,而是常常把笔触和镜头伸向英国华人社会,替他们发声,报道华人华社的动态新闻和人物故事,做了在英留学生读书、生活、工作、情感故事的系列报道。
陈希跑华社新闻时,刚好赶上英国为缩减移民人数欲取消PSW签证的风口浪尖,这是很多留学生都反对的事情。BBC当时火速对话英国内政部,并采访了多位凭借PSW签证在英国主流社会取得成就的留学生。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很多从国内来英国读书的同学其实只是想要一段毕业后在英国工作的经验积累,并没有移民计划,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当时就是这样的想法,PSW签证其实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果PSW签证取消了,这些孩子毕业后很难有机会迅速拿到工作签证,就要立刻回国,他们来英国读书的性价比就会大打折扣。”
2011年,陈希和合伙人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主要业务是她擅长的影视制作、公关和制片工作。因为对BBC视频内容需求的了解和工作经验,新公司也顺利成为了BBC网站的视频供应商。公司最初聘用的员工就是中国留学生。
随后的2012年,公司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当年恰逢伦敦奥运会举行,全年的工作需求不断,陈希的公司成为了腾讯和新浪的奥运视频独家供应商。
业务接踵而来。管理一家公司是陈希面对的新挑战。虽然有心理准备,创业初期的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不仅要对内容进行把关,还要自己制定商业计划,谈项目,应对甲方,做预算,控制成本。那时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晚最后一班地铁的时刻,因为每天都是乘那一班回家。
经过两年的努力,公司业务逐渐上了轨道,陈希和合伙人成立了第二家传媒公司。公司为不少中国留学生办理了工作签证和实习签证,让他们有机会在毕业后留在英国,增加国际的工作经验。“直到现在,伦敦的年轻华人摄像,80%以上都是与我们公司合作起步的。”
陈希的公司迅速发展为英国最知名的华人影视制作公司,不少客户是英国本地相当有影响的大公司。在内容制作方面,陈希已经不满足于日常新闻专题、广告以及宣传片的拍摄制作。她希望能够拍出一些经得起时间打磨、留得住的东西。
为了寻找新的故事和平台,2013年,陈希带着伦敦华人设计师的故事回成都,参加了央视纪录频道导演遴选的公开竞标。项目成功中标,她也从同场竞技的其他导演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发现了异彩纷呈的中国选题。
随后,她到做短期访问学者,发现深圳和有丰富的双城故事题材。她以一个记者的触觉,判断这一定是个吸引眼球的题材。这也是陈希定居英国后,第一次真正把镜头聚焦中国。
深港双城故事开拍时,正值南中国的盛夏季节,平均气温高达40摄氏度。为了节约成本,剧组选择住在价格比便宜很多的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酒店。每天清晨7点,拍摄团队扛着器材从酒店出发,气温已经接近30度。
片子的十几位主角大部分是居住在深圳到求学或工作的人士。剧组每天全程他们的生活。深港两地跨境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天要过4次口岸和海关,单程排队过口岸有时要花两个小时,每天的拍摄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
剧中一位主角是住在凤坑村的客家婆婆。凤坑是新界海边山坳里的一个小村庄,他们从深圳出发,过口岸,乘20分钟东铁线火车,到粉岭,再坐30分钟小巴,徒步翻过两座山。这个过程中摄像机、镜头和脚架都要自己抗,人手好几件。到了拍摄地,早就湿透衬衫。顶着40度的高温,扛着摄像机,一拍就是到太阳下山,之后再原返回深圳。到了酒店,又要倒素材、看素材。这样的节奏整整持续了3个月,第一季的拍摄才告一段落。
做为国际制片人,这些年陈希镜头下的人物越来越多元,有生活在英国的中国时装设计师、英国、街头艺术家、社会和创业精英,也有中国最底层的物。
最近两年,陈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中国。公司业务繁忙的时候,她每个月要往返一两次中国。虽然经常飞来飞去,体力和精力都受,但她始终认为,她的故事主角应该在中国。
“这些年有很多回国采访拍摄的机会,走过了很多地方,我越来越发现这是一片可爱的土地,这土地上有我最爱的人。他们那么热情、真诚地生活着,我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讲给海外的受众听。”
由于对中英两国的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不少公司请陈希做中英项目的咨询策划和公关工作。她说,自己对连接中英的工作特别是文化项目都非常有兴趣,但希望选择更有益两国社会发展的事情去做。
不过,她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内容上,希望每年至少可以拍好一个题目。“现在不是都在讲工匠嘛,我觉得对一件事情专注到极致就是匠心的精髓。”有人评价她是“稳健的技术流”,她觉得,这正是她希望努力的方向。
陈希说,她和团队正在策划《中国匠心》的系列纪录片,希望能够把中国城市各个角落最鲜为人知的工匠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他们的传承挖掘出来,带给海外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