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女人天下> 文章内容

恨中录”何由恨为谁录

※发布时间:2018-7-23 19:03: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如果说中国古装影视里最忙的帝王是四爷的话,那么朝鲜王朝正祖可以说是韩国古装影视中的劳模了。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逆鳞》,又是以正祖时期为背景。在这部电影里,正祖母亲惠庆宫洪氏不过是个小角色,然而从史实来看,这位母亲在英祖、正祖乃至后面纯祖初年的朝鲜里,可以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去上的角色,惠庆宫洪氏在韩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众所周知,朝鲜世在1444年颁布韩文(当时称训民正音,也称谚文)之后,两班士大夫依然汉文书写的正统性,极力谚文。而女性和低层阶级则由于谚文的简单易学,逐渐开始普遍使用谚文。因此,谚文在当时也被蔑称为雌文。朝鲜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用汉文写成,用谚文创作的作品则相对较少。而在谚文作品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朝鲜宫廷女性文学三大杰作,三者分别是讲述光海君朝、宣祖继妃仁穆的西宫幽闭事件的《癸丑日记》,以党争激烈的肃朝、废妃闵氏的复位事件为中心展开故事的《仁显传》,还有就是惠庆宫洪氏撰写的《恨中录》。前两篇作者已不可考,据推测应是内廷女性,而著者和具体撰写时间唯一可考的便是本文的主要谈论对象《恨中录》。

  《恨中录》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由洪氏在61岁(1795),67岁(1801),68岁(1802),71岁(1805)时用谚文写成。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宫廷用语,笔调精美流畅。原文已散佚,现在流传下来的多为手抄本。其实洪氏当初并没有把这四篇文章命名,自然在传抄途中会出现各种称

  谓,所谓《恨中录》也不过是后人的一种命名而已。加之一个谚字可以对应几个汉字,所以本书也被称为《闲中录》(闲与恨在韩文里是同一个字)。第二三篇文章则因有后人的汉文译本,而题做《泣血录》。当代韩国学界,主要是使用《恨中录》和《闲中录》这两个名字,笔者阅读此书的内容之后,个人以为还是译为《恨中录》比较合适。(此书现无中文译本,但有英文和日文译本)

  惠庆宫洪氏1735年出生于汉阳,属于京华世族丰山洪氏一门,其六代祖母便是《癸丑日记》主人公仁穆的女儿—贞明公主。她十岁时被册封为思悼世子的世子嫔,到1815年去世时,历经英祖、正祖、纯祖三朝,青年丧夫,中年丧父,老年丧子。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说是悲惨又哀伤的一生。所以后人命名其文为《恨中录》也就不足为奇了。

  1795年,洪氏应侄子洪守荣的请求,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下了第一篇文章,记录了迄今为止自己的一生。其中包括自己在幼年时期,经历世子嫔遴选而入宫的过程,然后生儿育女,壬午祸变中丈夫思悼世子的,儿子正祖即位初年外戚而处死洪氏家族的权臣,即自己族侄洪国荣的事件,孙子纯祖的诞生,还有自己花甲之年,儿子正祖为尽孝心而带自己一起祭拜思悼世子陵园的庆典活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儿子正祖尚,而且他为安慰老母和谋划国家的将来发展,提出了所谓甲子年(1805)构想。即到了甲子年,正祖就让位给年满15周岁的世子,自己母亲而迁居到父亲陵园的所在地—水原华城。此时洪氏写文的主要目的是安慰因为争夺失败而门庭没落的娘家家人,他们不要丢失作为名门之后与公主的自尊。

  1801年洪氏再提笔时,心情则和1795年大不一样了。1800年6月儿子正祖突然死亡,年幼的孙子纯祖即位,洪氏的婆婆,即英祖继妃贞纯以大王大妃的身份垂帘听政。贞纯后重用自己娘家庆州金氏一门,打击,在辛酉年(1801)发动了旨在打击和反对的辛酉狱事。洪氏的亲弟弟洪乐任被说是而被处死,丰山洪氏一门也遭到了大规模。洪氏在文中称,为了以后能给家族才提笔记录下当件的线年写下的第三篇则目的性更加明确,就是想把娘家的告诉当时年幼的孙子,即纯祖,期待纯祖能有一天能给丰山洪氏一门翻案。第三篇紧承第二篇而来,洪氏为了激发孙子的孝心,用很长的篇幅谈论儿子正祖平日好学问而崇简朴的生活特点,还有正祖到了执政后期,为了给母亲尽孝,重新给执政初期洪国荣的事件定调的事情经过,针对最近处死洪氏亲弟洪乐任事件,洪氏尤其强调“此事非杀吾弟也,乃欲取吾命也,如此先王之母,乃断绝之也(《恨中录》原文,笔者自译)”。

  到了1805年,政局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年年初,贞纯去世,纯祖得以亲自行使。围绕当年思悼世子壬午祸变的事情,各再次展开争夺。洪氏在文中提到自己是为了给孙子讲述壬午祸变的来龙去脉才提笔写下此文。洪氏自叙,除了她,也没人敢,也没人能给纯祖道清当时的了。她写道,当初英祖处死思悼世子,主要是因为世子罹患疾病,英祖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安宁,不得已才处死世子。洪氏还特别嘱咐嘉顺宫朴氏,即纯祖之母常读此篇给纯祖听。

  从现在看来,惠庆宫笔下的历史记录未必就是史实,比如壬午祸变,很多学者还是倾向于思悼世子在代理政务的期间,过于靠近少论,引发了老论的反弹,同时还了当时英祖平衡牵制西人南人老论少论各而定下的所谓“荡平策”的基本国策,才杀身之祸的观点。关于历史史实和文学记录的真实性,各位读者见仁见智,无论如何,这无损《恨中录》的文学价值。希望将来某天《恨中录》能译出中文版,以飨读者。本文供图/丁晨楠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